
唐睿宗垂拱四年(公元688年),王之涣出生于普通仕宦之家,在兄弟四人中行次居末。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,十几岁就能精通经籍,善作文章,但他在科举上屡举不第。开元十四年(726年),他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,而作《宴词》《送别》等诗。做官不久后,他受人诬谤,拂衣去官。此后,王之涣在居家十五年期间,游历鹳雀楼而作《登鹳雀楼》,远游边塞期间作《凉州词二首》,与高适、王昌龄等人联唱迭和,留下旗亭画壁的典故。天宝元年(742年),王之涣再入官场,任文安郡文安县令期间,他以为官清白、公平著称。但不久后,同年二月十四日,王之涣便因疾去世,享年五十五岁。天宝二年(743年)五月,他归葬于洛阳北原,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墓志铭。
王之涣与岑参、高适、王昌龄一同被称为唐代“四大边塞诗人”。王之涣的诗多被乐工制曲歌唱,名动一时。在他的作品中,以风景、边塞题材诗作尤为著名。 [29]他用词朴实,意境深远,西北风光的诗篇大气磅礴,韵调优美。但其诗歌散失严重,传世之作仅六首,以《登鹳雀楼》《凉州词二首》最为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