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> 正文

虞美人·赋虞美人草

〔南宋〕辛弃疾

虞美人¹·赋虞美人草²
南宋·辛弃疾

当年得意如芳草。日日春风好。拔山力尽忽悲歌。饮罢虞兮从此、奈君何³。
人间不识精诚苦。贪看青青⁴舞。蓦然敛袂却亭亭⁵。怕是曲中犹带、楚歌声⁶。


译文

当年春风得意,好象芳草天天得到春风吹拂。在四面楚歌声中,痛饮悲歌,高唱的哀歌,和虞美人诀别。虞美人为了忠贞于爱情,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,唱完和歌而自刎。

众人只知欣赏美妙舞姿,不解其内心悲楚;舞曲中带有楚音,美人忽然收敛舞袖,停止舞蹈,笔挺地站着不动。恐怕是伴奏的舞曲还带有楚歌的声音,使其伤感往事而不再舞了。


词句注释

1.虞美人:词牌名;原为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名。又名“一江春水”“玉壶水”“巫山十二峰”等。双调,五十六字,上下片各四句,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。

2.虞美人草:《碧鸡漫志》卷四:“《益州草木记》:雅州名山县,出虞美人草。如鸡冠花。叶两两相对,为唱《虞美人曲》。应拍而舞,他曲则否。”

3.拔山力尽忽悲歌。饮罢虞兮从此、奈君何:《史记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。”

4.青青:茂盛貌。《诗·卫风·淇奥》:“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。”

5.亭亭:孤立无依之貌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注:“亭亭,迥远无依之貌。”

6.怕是曲中犹带、楚歌声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”


辛弃疾

辛弃疾
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中年后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南宋官员、将领、文学家,豪放派词人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
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,号称“辛党”。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,并擒杀叛徒张安国,回归南宋,献《美芹十论》《九议》等,条陈战守之策,但未被朝廷采纳。先后在江西、湖南、福建等地为守臣,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,又力排众议,创制“飞虎军”,以稳定湖湘地区。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故而屡遭劾奏,数次起落,最终退隐山居。开禧北伐前后,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、镇江二府,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,均被辛弃疾推辞。开禧三年(1207年),辛弃疾抱憾病逝,享年六十八岁。后赠少师,谥号“忠敏”。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诩,却命运多舛,壮志难酬。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,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、民族命运的关切、忧虑,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。其词艺术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,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,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有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今人辑有《辛稼轩诗文钞存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