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> 正文

虞美人·宜州见梅作

〔北宋〕黄庭坚

虞美人¹·宜州见梅作²
北宋·黄庭坚

天涯也有江南信³,梅破知春近⁴。夜阑风细得香迟⁵,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⁶。
玉台弄粉花应妒,飘到眉心住⁷。平生个里愿杯深,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⁸。


译文

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,知道春天即将来临。夜尽时,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,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;早晨起来,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,真是没有想到。

女子在镜台前化妆,引起了梅花的羡妒,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。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,便希望畅怀酣饮;现在就不同了,自从被贬离开汴京,十年来,那种青年人的情怀、兴致已经不存在了。


词句注释

1.虞美人:词牌名。源于唐教坊曲。取名于项羽爱姬虞美人,后用作词牌。又名《虞美人令》、《玉壶冰》、《一江春水》等。双调五十六字,上下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。

2.宜州:今广西宜山县一带。

3.江南信:信,信使,此指春之信使,化用吴陆凯《赠范晔诗》:“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。”

4.梅破知春近:梅花绽破花蕾开放,预示着春天的来临。

5.夜阑:指夜深。

6.不道:不知不觉,没料到。开遍向阳枝:南枝由于向着太阳,故先开放。

7.玉台弄粉花应妒,飘到眉心住:相传南朝宋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,梅花落其额上,成五出之花,拂之不去,自后有梅花妆。见《岁华纪丽》。玉台,玉镜台,传说中天神的居处,也指朝廷的宫室。唐王昌龄《朝来曲》:“盘龙玉台镜,唯待画眉人。”弄粉,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“弄粉”。

8.平生个里愿杯深,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: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,总是尽兴喝酒,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,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。个里,个中、此中。去国,离开朝廷。去国十年,作者自绍圣元年(1094)被贬出京,至本年正十年。


黄庭坚

黄庭坚

黄庭坚(1045年-1105年),字鲁直,自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又称黄豫章,以谪仙自称,世称金华仙伯。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其父黄庶是诗人。“江西诗派”的开山之祖,中国北宋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。
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,记忆力惊人,治平四年(1067年)进士,调叶县(今河南叶县南)尉知太和县(今江西泰和)。元丰八年(1085年)庭坚为承议郎,参加校定《资治通鉴》,主持编写《神宗实录》。哲宗时元祐八年(1093年),黄庭坚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。绍圣初(1094年),知宣州(今安徽宣城)、鄂州(今湖北武汉)。章惇、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,遭贬谪。同年底,被贬为涪州(今重庆市涪陵区)别驾,安置在黔州(今重庆市彭水县)。元符三年(1100年),监鄂州税、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。崇宁元年(1102年),知太平州知州。崇宁二年(1103年),朝中形势又大变,诏令销毁“三苏”、秦观、黄庭坚的文集。同年十一月,被除去官衔,羁管宜州(今广西宜州市)。崇宁四年(1105年)九月,黄庭坚离世,享年61岁。
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,其作思路有迹可循,甚讲法度,便于学习,所以其追随者很多。早年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,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并称“苏门四学士”。著作有《豫章黄先生文集》《山谷琴趣外篇》(《山谷词》)。黄庭坚“涤亲溺器”的感人孝行,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,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