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> 正文

一丛花令·伤高怀远几时穷

〔北宋〕张先

一丛花令
北宋·张先

伤高怀远几时穷¹?无物似情浓。离愁正引千丝²乱,更东陌、飞絮蒙蒙³。嘶骑⁴渐遥,征尘不断,何处认郎踪!
双鸳池沼水溶溶,南北小桡通⁵。梯横画阁⁶黄昏后,又还是、斜月帘栊⁷。沉恨细思,不如桃杏,犹解嫁东风⁸。


译文

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,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,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?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!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,更何况东陌之上,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。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,越跑越远,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,情郎啊,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?

池水溶溶,一对鸳鸯在戏水,这水南北可通,时见有小船往来。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,黄昏以后,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,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。怀着深深的怨恨,我反复思量,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,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,随风而去呢。


词句注释

1.伤高:登高的感概。怀远:对远方征人的思念。穷:穷尽,了结。

2.千丝:指杨柳的长条。

3.东陌:东边的道路。此指分别处。蒙蒙:细雨迷蒙的样子,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。

4.嘶骑:嘶叫的马声。

5.小桡:小桨。桡,这里引申为船。桡:一作“桥”。双鸳,一对鸳鸯。常用以比喻夫妻。 北周庾信 《彭城公夫人尒朱氏墓志铭》:“偃松千古,无寡鹤之悲;文梓百寻,还见双鸳之集。” 倪璠注引《列异传》:“ 宋康王埋 韩冯夫妇,宿昔文梓生,有鸳鸯雌雄各一,恒栖树上,声音感人。” 宋高观国 《玉楼春》词:“棹沉云去情千里,愁压双鸳飞不起。”此处暗示爱情圆满。通,暗示“船通情难通”。

6.梯横: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,即撤掉了。画阁:彩绘华丽的楼阁。 南朝梁庾肩吾《咏舞曲应令》:“歌声临画阁,舞袖出芳林。” 唐王建《宫词》之九:“少年天子重边功,亲到凌烟画阁中。” 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楔子:“出画阁,向书房,离楚岫,赴高唐 。”

7.栊:窗。

8.解:知道,能。嫁东风:原意是随东风飘去,即吹落;这里用其比喻义“嫁”。“不如桃杏”二句:这是张先的名句,当时人称他为“桃杏嫁东风郎中”。唐代诗人李贺在《南园》诗中写道:“可怜日暮嫣香落,嫁与东风不用媒。”出嫁是女子一生大事,而桃杏花嫁给东风时连媒人都没有,李贺的诗意是十分沉痛的。张先此词反其意而用之,为桃杏能嫁给东风而庆幸,意在为思念离别的女主人公尚无归宿而感叹。


张先

张先

张先(990年—1078年),字子野,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北宋著名词人。曾任安陆县的知县,因此人称“张安陆”。善作慢词,与柳永齐名,造语工巧,曾因三处善用“影”字,世称“张三影”。
天圣八年 (1030年),张先与欧阳修同榜进士。张先明道元年(1032年)为宿州掾。康定元年(1040年)以秘书丞任吴江知县。康定二年(1041年)为嘉禾判官。皇祐二年(1050年),晏殊知永兴军时,辟为通判。皇祐四年(1052年)张先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。嘉祐四年(1059年),知虢州。治平元年(1064年)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。后常往来于杭州、吴兴之间,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, 并与一些名士登山临水,吟唱往还,过着优游的生活。晚年与梅尧臣、欧阳修、赵抃、苏轼等交游酬唱,创作至老不衰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张先卒,年八十九。
张先自幼受家学熏陶,40岁时已有文名,曾为人写《归安县令戴公生祠记》。张先的词,就内容而言,多是反映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男女之情,词中的主角多为风尘女子。写长调“多用小令做法”(夏敬观手批《子野词》)。在宋初小令向长调过渡的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,透露出了宋初词风转变的某些信息。张先著有《张子野词》,存词一百八十多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