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> 正文

忆秦娥·箫声咽

〔唐代〕李白

忆秦娥¹
唐代·李白

箫声咽(yè)²,秦娥梦断秦楼月³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(bà)陵伤别⁴。
乐游原上清秋节⁵,咸阳古道音尘绝⁶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⁷,汉家陵阙(què)⁸。


译文

箫声悲凉呜咽,秦娥从梦中惊醒时,秦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。秦楼上的明月,每年桥边青青的柳色,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。

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,通往咸阳的古道上,音信早已断绝。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,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陵墓和宫阙。


词句注释

1.忆秦娥:词牌名。又名“秦楼月”“碧云深”。其最早出处就是这首词,因词中有“秦娥梦断秦楼月”句,故名“忆秦娥”。全词四十六字,前后片各三仄韵,一叠韵,亦以入声部为宜。

2.箫:一种竹制的管乐器。咽(yè):呜咽,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,呜呜咽咽如泣如诉。

3.秦娥:本指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。《列仙传》载,箫史善吹箫,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,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,秦穆公为作凤台。数年后,夫妻随凤凰飞去。此处泛指美貌的女子。梦断:梦被打断,即梦醒。

4.灞(bà)陵: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,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。当地有一座桥,为通往华北、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。《三辅黄图》卷六:“文帝灞陵,在长安城东七十里。……跨水作桥。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送别。”伤别:为别离而伤心。

5.乐游原:又叫“乐游园”,在长安东南郊,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,其地势较高,可俯视长安城,在唐代是游览之地。清秋节: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,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。

6.咸阳:秦都,在长安西北数百里,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、经商的要道。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。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,“咸阳古道”就是长安道。音尘:一般指消息,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。

7.残照:指落日的光辉。

8.汉家:汉朝。陵阙:皇帝的坟墓和宫殿。


李白

李白

李白(701年2月28日—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),一说山东人,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。
为人爽朗大方,乐于交友,爱好饮酒作诗,名列“酒中八仙”。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,担任翰林供奉,赐金放还后,游历全国,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、宗楚客的孙女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,卷入永王之乱,流放夜郎,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。上元二年,去世,时年六十二。
著有《李太白集》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等。李白所作词赋,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,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,后世誉为“诗仙”,与诗圣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