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歌行体 > 正文

兵车行

〔唐代〕杜甫

兵车行¹
唐代·杜甫

车辚(lín)辚²,马萧萧³,行人弓箭各在腰⁴。
耶(yē)娘妻子走相送⁵,尘埃不见咸阳桥⁶。
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(gān)云霄⁷。
道旁过者问行人⁸,行人但云点行频(pín)⁹。
或从十五北防河¹⁰,便至四十西营田¹¹。
去时里正与裹(ɡuǒ)头¹²,归来头白还戍(shù)边¹³。
边庭流血成海水¹⁴,武皇开边意未已¹⁵。
君不闻,汉家山东二百州¹⁶,千村万落生荆杞(jīnɡ qǐ)¹⁷。
纵有健妇把锄犁(lí),禾生陇(lǒnɡ)亩无东西¹⁸。
况复秦兵耐苦战¹⁹,被驱不异犬与鸡。
长者虽有问²⁰,役(yì)夫敢申恨²¹?
且如今年冬,未休关西卒²²。
县官急索租²³,租税(shuì)从何出?
信知生男恶²⁴,反是生女好。
生女犹得嫁比邻²⁵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
君不见,青海头²⁶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
新鬼烦冤(yuān)旧鬼哭²⁷,天阴雨湿声啾(jiū)啾²⁸。


译文

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,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。

父母和妻儿纷纷跑来相送,灰尘弥漫天空不见咸阳桥。

亲人们牵衣领足拦路痛哭,凄惨的哭声直冲九天云霄。

过路的人站在旁边询问原因,回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。

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,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。

走时年少里长替他缠头巾,归来时发已白又要去戍边。

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,而皇上扩张领土没有穷尽。

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,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荒芜。

即使那有健壮妇人来耕种,田里庄稼东倒西歪不成行。

即使关中兵能吃苦耐鏖战,被人驱遣与鸡狗没有两样。

老人说征夫怎敢诉说苦怨,今冬关西兵仍打仗未休整。

县官紧催租租税从哪里出?百姓相信生儿不如生女好。

生女还能嫁到街坊四邻处,生儿白死埋没在荒郊野草里。

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,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。

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,阴天冷雨凄惨哀叫声不断。


词句注释

1.行: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。兵车行: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。

2.辚(lín)辚:车行走时的声音。

3.萧萧:马蹄声。

4.行人:从军出征的人。

5.耶娘妻子: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儿女的并称。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,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,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,也有妻子和孩子。耶,同“爷”,父亲。

6.咸阳桥:又叫便桥,汉武帝时建,唐代称咸阳桥,后来称渭桥,在咸阳城西渭水上,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。

7.干(gān):冲。

8.过者:路过的人。这里指诗人自己。

9.点行频:点名征兵频繁。点行,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。

10.“或从”句: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。唐玄宗时,吐蕃常于秋季入侵,抢掠百姓的收获。为抵御侵扰,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(今甘肃河西走廊)一带,叫“防秋”或“防河”。

11.营田:即屯田。戍守边疆的士卒,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,称为营田。

12.里正与裹头:里正,唐制凡百户为一里,置里正一人管理。与裹头,给他裹头巾。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,因年纪小,自己还裹不好头巾,所以里正帮他裹头。

13.戍边:守卫边疆。

14.边庭流血成海水:边庭,一作“边亭”,即边疆。血流成海水,形容战死者之多。

15.武皇开边意未已: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。武皇,汉武帝,这里借指唐玄宗。唐诗中借武皇代指玄宗。开边,用武力扩张领土。

16.汉家山东二百州: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。汉家,汉朝,这里借指唐朝。山东,古代秦居西方,秦地以东(或函谷关以东)统称“山东”。唐代函谷关以东共二百十七州,这里说“二百州”是举其整数。

17.千村万落生荆杞: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。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。荆杞,荆棘和枸杞,泛指野生灌木。

18.禾生陇亩无东西: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。陇亩,田地。陇,同“垄”。无东西,不成行列。

19.况复秦兵耐苦战: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。况复,更何况。秦兵,关中兵,即这次出征的士兵。

20.长者:对老年人的尊称。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。

21.役夫敢申恨: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?役夫,应政府兵役的人,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。敢,副词,用于反问,这里是“岂敢”的意思。申恨,诉说怨恨。

22.关西卒:函谷关以西的士兵,即秦兵。

23.县官:这里指官府。

24.信知:确实知道。

25.犹得嫁比邻:还能够嫁给同乡。得,能够。比邻,同乡。

26.青海头:指今青海省青海湖边。唐和吐蕃的战争,经常在青海湖附近进行。

27.烦冤:不满、愤懑。

28.啾(jiū)啾:象声词,形容凄厉的叫声。


杜甫

杜甫

杜甫(712年2月12日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祖籍襄阳(今属湖北),生于巩县(今河南巩义)。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。常被称为“老杜”,又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“大李杜”。
杜甫自幼好学,知识渊博,颇有政治抱负。唐玄宗开元后期,举进士不第,漫游各地。后寓居长安近十年,未能有所施展,生活贫困,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。后靠献赋才得以“待制集贤院”,先拒任河西尉,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(一作胄曹)参军。安史之乱爆发、长安失陷后,他曾被困城中半年,后逃至凤翔,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,世称“杜拾遗”。长安收复后,随肃宗还京,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。期间创作了《登高》《春望》《北征》以及“三吏”“三别”等名作。后弃官移家至成都,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,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“杜工部”。晚年携家出蜀,于大历五年(770年)冬在辗转途中逝世,享年五十九岁。
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,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练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继承和发展《诗经》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,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,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“集大成者”;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。自晚唐两宋后,杜甫逐渐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后世尊称他为“诗圣”,称其诗为“诗史”。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