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律诗 > 正文
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
〔唐代〕王勃
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¹
唐代·王勃

城阙(què)辅三秦²,风烟望五津³。
与君离别意⁴,同是宦(huàn)游人⁵。
海内存知己⁶,天涯若比邻⁷。
无为在歧(qí)路⁸,儿女共沾巾⁹。


译文

散译

三秦之地守护着长安,透过迷茫的烟雾遥望蜀地。

与你分别有许多感想,因为我们都是离家做官的人。

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,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。

所以我们不需要在岔路分手之时,仿效那些青年男女流泪惜别。

韵译

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,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。

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,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。

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,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。

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,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。


词句注释

1.少府:官名。之:到、往。蜀州:今四川崇州。一作“蜀川”。

2.城阙(què):即城楼,指唐代京师长安城。阙,是皇宫前面的望楼。辅三秦:一作“俯西秦”。辅,辅佐,可以理解为护卫。三秦,泛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,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。秦朝末年,项羽破秦,把关中分为三区,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,所以称三秦。这句是倒装句,意思是京师长安以三秦作保护。

3.风烟: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。五津: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(白华津、万里津、江首津、涉头津、江南津)。

4.君:对人的尊称,相当于“您”。

5.同:一作“俱”。宦(huàn)游:出外做官。

6.海内:四海之内,即全国各地。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,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。

7.天涯:天边,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。比邻:并邻,近邻。

8.无为:无须、不必。歧(qí)路:岔路。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。

9.沾巾: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。意思是挥泪告别。


王勃

王勃

王勃(650年-676年或684年),中国唐代文学家、诗人,字子安,绛州龙门(今山西万荣)人,隋末思想家王通之孙、泽州长史王福畤之子。王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以诗文齐名,并称“王杨卢骆”,亦称“初唐四杰”。
王勃才华早露,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,向朝廷表荐,对策高第,授朝散郎。高宗乾封元年(666年)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,两年后因戏为《檄英王鸡》文,被高宗怒逐出府。随即出游巴蜀。咸亨三年(672年)补虢州参军,因擅杀官奴当诛,遇赦除名。上元二年(675年)随父南下,次年返,渡海溺水,惊悸而死。有学者研究认为王勃并非溺水而亡。
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,王勃主张文学要以“立言见志”为本,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,其创作“壮而不虚,刚而能润,雕而不碎,按而弥坚”的诗文,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。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,赋和序、表、碑、颂等文,现存90多篇,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,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。其具体作品有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《临高台》《采莲曲》《秋夜长》《滕王阁序》等。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,见于著录的有《周易发挥》5卷、《次论语》5卷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