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律诗 > 正文

阁夜

〔唐代〕杜甫

阁夜¹
唐代·杜甫

岁暮阴阳催短景²,天涯霜雪霁寒宵³。
五更鼓角声悲壮⁴,三峡星河影动摇⁵。
野哭千家闻战伐⁶,夷歌数处起渔樵⁷。
卧龙跃马终黄土⁸,人事音书漫寂寥⁹。


译文

到了年末的寒冬,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了,在这霜雪消散的寒宵中我浪迹天涯。

五更时听到了战鼓与号角悲壮的声音,倒映在三峡水波中的银河星辰正随波动摇。

战乱的消息传来,千家万户的恸哭声响彻了四野,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唱起了夷人的歌谣。

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都成了一抔黄土,因人事变迁而使书信断绝,任我过着寂寞凄苦、百无聊赖的生活。


词句注释

1.阁:西阁,杜甫在夔州的寓所。

2.阴阳:日月。短景:冬季夜长日短,所以叫短景。景,日光。

3.天涯:指夔州,是相对于京城长安来说的。霁(jì):雨后天晴。这里指霜雪停止,天气晴朗。寒宵:寒夜。

4.五更鼓角声悲壮:唐代军事制度,行军在外,日出、日入之时,都要击鼓、吹角。鼓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,角十二声为一叠。每次要三鼓三角。五更,古代把一夜分成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个更次,五更是临近天亮时,相当于现代的三时至五时。鼓角,古代军中用以报时、发令的鼓和号角。这里指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。

5.三峡: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间长江两岸重崖叠嶂,其中最险处称三峡,据《太平寰宇记》“夔州”的记载,当指西峡、巫峡、归峡。今以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为三峡。夔州东临三峡。星河:天河,银河。影动摇:语意双关,《汉书·五行志》载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天星尽摇,不久战伐不已。

6.野哭:哭于郊野,古人哀悼死者的一种方式。千家:形容人家之多。一作“几家”,多少人家,是反问语气。闻战伐:听到战乱的消息。战伐,战争。唐代宗永泰元年(765)十月,成都尹郭英乂被兵马使崔旰攻杀。邛州、泸州、剑南三牙将柏茂琳、杨子琳、李昌夔起兵讨崔,蜀中大战连年。又,当时吐蕃频犯蜀中,杜甫在同年秋所作的《黄草》诗说:“莫愁剑阁终堪据,闻道松州已被围。”松州在今四川松潘,是西屏吐蕃的要冲。

7.夷歌:少数民族的歌。夷,指五溪蛮等居住在夔州地区的少数民族。数处:几处。一作“是处”。起渔樵:起于渔人樵夫之中。

8.卧龙:指诸葛亮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孔明,卧龙也。”跃马:指公孙述。王莽新朝末年,汉宗室刘玄复汉,年号更始。公孙述也凭借蜀地险要,起兵割据,称白帝。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公孙跃马而称帝。”夔州有诸葛亮、公孙述二人的祠庙。终黄土:终竟死去而埋入黄土之中。黄土,喻死亡。

9.人事:人世间之事。音书:音信。一作“依依”。漫寂寥:任它寂寞无闻。漫,任随。寂寥,沉寂稀少。


杜甫

杜甫

杜甫(712年2月12日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祖籍襄阳(今属湖北),生于巩县(今河南巩义)。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。常被称为“老杜”,又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“大李杜”。
杜甫自幼好学,知识渊博,颇有政治抱负。唐玄宗开元后期,举进士不第,漫游各地。后寓居长安近十年,未能有所施展,生活贫困,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。后靠献赋才得以“待制集贤院”,先拒任河西尉,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(一作胄曹)参军。安史之乱爆发、长安失陷后,他曾被困城中半年,后逃至凤翔,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,世称“杜拾遗”。长安收复后,随肃宗还京,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。期间创作了《登高》《春望》《北征》以及“三吏”“三别”等名作。后弃官移家至成都,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,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“杜工部”。晚年携家出蜀,于大历五年(770年)冬在辗转途中逝世,享年五十九岁。
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,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练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继承和发展《诗经》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,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,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“集大成者”;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。自晚唐两宋后,杜甫逐渐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后世尊称他为“诗圣”,称其诗为“诗史”。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