敕勒歌¹
南北朝·佚名
版本一
敕勒川²,阴山下³。
天似穹庐⁴,笼盖四野⁵。
天苍苍⁶,野茫茫⁷,
风吹草低见牛羊⁸。
版本二
敕勒川,阴山下,
天似穹庐盖四野⁹。
天苍苍,野茫茫¹⁰,
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在敕勒川的平原上,在高峻的阴山下,
天像一顶宽大无比的蒙古包,笼罩着四面八方辽阔的原野。
青天苍苍,大地茫茫,
风吹过来草低头,顿时显出成群成群肥硕的牛羊。
词句注释
1.敕(chì)勒:种族名,又叫铁勒,北齐时居住在朔州(今山西省北部)一带。一说即维吾尔族。
2.敕勒川:敕勒民族居住处,在今山西、内蒙古一带。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。川,平原。一说河流。
3.阴山:山脉名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,起于河套西北,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,和内兴安岭相接。
4.穹(qióng)庐:用毡布搭成的帐篷,游牧民族所居的圆顶帐幕,即蒙古包。
5.笼盖:一作“笼罩”(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一和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后集卷三十一)。四野:草原的四面八方。
6.苍苍:青色。
7.茫茫:辽阔无边的样子。
8.见(xiàn):同“现”,呈现,显露。
9.天似穹庐盖四野:这一版本载于明万历三年(1575)王世贞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卷一百四十六、清雍正十一年(1733)编就印行的《朔平府志》和雍正十三年(1735)刻印的《朔州志》。
10.天苍苍,野茫茫:王灼《碧鸡漫志·汉之歌》和陶宗仪《说郛》卷十九上所引《敕勒歌》,此二句为“山苍苍,天茫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