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文言文 > 正文

马说

〔唐代〕韩愈

马说¹
唐代·韩愈

世有伯乐²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³,骈死于槽枥之间⁴,不以千里称也⁵。
马之千里者⁶,一食或尽粟一石⁷。食马者⁸,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⁹。是马也¹⁰,虽有千里之能¹¹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¹²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¹³,安求其能千里也¹⁴?
策之不以其道¹⁵,食之不能尽其材¹⁶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¹⁷,执策而临之¹⁸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¹⁹!其真无马邪²⁰?其真不知马也²¹!


译文

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会有千里马。千里马经常有,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。因此即使有名马,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,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
一匹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。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。这匹千里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却吃不饱,力气不足,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,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,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
鞭策它,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,喂养它,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,它嘶鸣的时候,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,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,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唉!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!


词句注释

1.马说:韩愈《昌黎先生集》中有《杂说四首》,这是第四篇。原本无题,为近人所加。“说”是一种文体,属于论说文。

2.伯乐:相传古之善相马者。一说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,认为相马必须“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内而忘其外”。有人说这就是孙阳,称孙阳伯乐。再一说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,字子良,号伯乐,亦称王良,善御马,又善相马。《吕氏春秋·观表》论古之相马者说:“若赵之王良,秦之伯乐、方九堙,尤尽其妙矣。”又一说,伯乐本星名,主管天马。

3.祗(zhǐ)辱于奴隶人之手:只是在马夫、仆役一类人的手中受辱。祗,同“只”,只是。一作“只”。辱,受屈辱。于,表被动。奴隶人,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,此指马夫、仆役一类人。

4.骈(pián)死:并列而死。骈,本意为两马并驾,引申为并列。《汉书·扬雄传》颜注曰:“骈,并也。”槽枥(cáo lì):马槽。槽,盛草类、豆类等饲料的器具。枥,马厩,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。

5.不以千里称:不把它称为千里马。称,称赞,称名。

6.马之千里者:能行千里的马。之,助词,定语后置的标志。

7.一食(shí):吃一顿。或:有时。尽:用作动词,吃尽。粟(sù):北方通称“谷子”,去皮后叫“小米”。这里泛指粮食。石(古书中读shí,今读dàn):计算容量的单位,十斗为一石。

8.食(sì):同“饲”,喂养。以下除“食不饱”的“食”念shí,其余的“食”都念sì。

9.其:代词,指千里马。能千里:能走千里。

10.是:这,指示代词。

11.能:才能。

12.才美不外见(xiàn):出众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。才美,出众的才华。见,同“现”,显现。

13.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:想要与普通马一样奔跑尚且不可能办到。且,犹,尚且。欲,想要。等,等同。不可得,不可能。

14.安:疑问代词,怎么,哪里。千里:指日行千里。

15.策:马鞭,这里用作动词,鞭打,驾驭。之,代词,指千里马。不以其道,不用正确的方法。

16.尽其材:发挥它的全部才能。材,同“才”,指日行千里的才能。

17.鸣之而不能通其意: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。

18.执策而临之:拿着马鞭来到它的面前。临,面对,接近。

19.呜呼:表示惊叹,相当于“唉”。

20.其真无马邪(yé):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其,表反问,可译为“难道”。邪:同“耶”,表反问,可译为“吗”。

21.其:表推测,可译为“恐怕”。


韩愈

韩愈

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,一说怀州修武(今河南省修武县)人,自称“郡望昌黎(今辽宁省义县)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“昌黎先生”。中国唐朝中期官员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
韩愈三岁而孤,随兄嫂生活。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,于贞元八年(792年)登进士第。最初两任节度推官,后授四门博士,升监察御史。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,之后遇赦,调江陵法曹参军。历任都官员外郎、史馆修撰、中书舍人等职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,参与讨平“淮西之乱”,升刑部侍郎。元和十四年(819年),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。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,拜国子祭酒。晚年官至吏部侍郎,人称“韩吏部”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享年五十七岁。获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”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加封昌黎伯,并从祀孔庙。
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,推崇古体散文,其文质朴无华,气势雄健,“文起八代之衰”“集八代之成”,开古文运动之滥觞。后人尊他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亦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;又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他提出的“文道合一”“气盛言宜”“务去陈言”“文从字顺”等散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。有《韩昌黎集》传世。